从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短短五年的时间,使得之前多少年靠“给政策、无竞争”才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国产奶粉品牌彻底伤了元气,不仅输了市场,更是丢了信誉。
在国产品牌还未缓过劲儿来的时候,外资品牌却不知不觉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近八成的份额,而且还赢得了相当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尽管有些可悲,但至少还有“奶”可吃。
现如今,国产品牌恢复元气还尚需时日,外资品牌的质量问题、价格问题也频频上演。可怜的国人就连吃个“放心奶”似乎都是个问题。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这难道单纯就是一个市场问题么?我们在呼唤国产品牌的再次快速崛起的同时,是不是也得敦促政府的相关的顶层设计的出台呢。
奶业市场 谁主沉浮?
国内奶粉行业似乎永不安宁,这次是外资品牌恒天然。
伴随着中国乳业在人们敏感神经的几度沉浮,以及外资奶粉的不断涨价和质量危机等,中国奶粉市场一度被媒体炒作得危机四伏,又一度被认为前景大好,江山犹在。
对于国内奶业市场,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潭水确实很深,消费者小心翼翼,生产商也步步惊心,这极不平常。”
不过,对消费者来说,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奶粉才是最终诉求,主角到底是国产还是进口,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接连经历了进口奶粉品牌价格反垄断与“毒奶粉”事件过后,国内的奶粉产业发展会否由此发生一定改变呢?人们常说,知耻而后勇,国产奶粉业能迅速东山再起吗?奶粉市场,明天又是谁主沉浮?
市场刚需大
对于国内奶业而言,除了众所周知的挑战,也面临着全所未有的机遇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精细化,人们对蛋白质的摄取量在快速增加,牛奶及奶饮料的需求量巨大。
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公认的最大的潜在的一个牛奶消费市场据悉,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国内人均牛奶占用量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将至少是500亿的乳品市场空间。
中国奶粉市场,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需求增长速度较快,其中高档婴儿奶粉市场销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我国现在一年的婴幼儿奶粉产量仅45万吨左右,庞大的新生儿消费群体孕育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巨大的市场空间。
据悉,目前我国奶类年产量接近40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但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根据测算,居民收入每增加1%,带动奶类消费量增长0.8%,如果再加上人口增长、农民转移进城等因素,到2020年我国奶类消费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市场,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艰巨的挑战。
“加上政府的扶持,中国乳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十二五”规划,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的转移支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农村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未来农村乳品消费量将大幅增长。
据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介绍,中国乳业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企业约有127家,其经营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奶源的生产供应也依然处于分散状态。
事实上,相对于进口奶粉的咄咄逼人,国产品牌并不是毫无亮点,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国产品牌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高位,问题在于,在整个奶粉市场金字塔最顶端的一线城市中,国产品牌只能处于尴尬的防守局面。
兼并重组时下成为了中国奶粉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各大品牌奇招迭出的同时,对国产奶粉的保护呼声渐起。7月3日,在继蒙牛乳业[微博]将雅士利国际收入囊中之后,国内另一乳业巨头伊利集团也在暗中布局,开始壮大在奶粉领域的实力。
在国家政策的组合拳之后,奶粉市场的变化已经悄然出现,只是最终结局怎样,难有定论。
站在洋奶粉与国产奶粉的十字路口,一时间不少人不知该如何抉择。在消费者茫然之际,国产奶粉可以抓住机遇,提升自我竞争力。“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发生后,以新西兰为代表的洋奶粉乳业巨头是否也跟当年的“三鹿奶粉”一样,彻底退出中国乳业神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一定程度上,新一轮的乳业并购或将提上日程。从长远来看,中国奶业格局或现新拐点。
洋货备受青睐
走进超市,人们不难发现在琳琅满目的婴幼儿奶粉商品中,外国品牌总是洋洋洒洒地占据了半壁江山,雀巢、惠氏、多美滋等洋品牌的奶粉虽然价位明显高于国产奶粉,却备受消费者青睐。
500亿元,这是奶粉行业的整个市场容量,只是在这个版图上,属于国产奶粉的面积越来越小。受国产奶粉接连不断的质量安全事件影响,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显得愈来愈没有信心,才转而投向进口奶粉。
AC尼尔森数据显示,在奶粉市场上,尤其是高端奶粉市场,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早已超过了国产品牌,2012年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前五名分别是美赞臣、多美滋、惠氏、贝因美和雅培,国产品牌中只有贝因美一家。
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进口奶粉进口量多次创出新高。在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2年后,进口与国产实现了双分天下,在此之后,国产品牌逐渐走弱。
显然,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恒天然这家新西兰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乳品原料最大的国际供应商,而新西兰奶源在中国进口奶源的占比也已经超过八成。
据了解,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万吨,而2012年,我国进口奶粉60多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7万吨,估计全年会超过70万吨。
国内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在2008年之前,在华销售的“洋牛奶”只有很少几个品牌,而目前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液态“洋牛奶”来自30多个国家,品牌多达40个,婴幼儿奶粉洋品牌超过百余个,奶业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旁落。
记者发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凭借其所谓的“高品质”蜂拥而来,目前,来自德国的欧德堡、德亚,美国纯美,新西兰安佳、田园,法国金章、兰特等品牌已先后以纯进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一二线城市部分超市以及网络店铺开始销售。
而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洋奶粉在牢牢掌控婴幼儿奶粉一线高端市场的同时,开始重点在二、三线城市铺销售网络,而且速度很快。有业内人士担心,外国品牌强势的渠道下渗,中国奶业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实际上,虽然业内统计数据并不完全相同,但公认的是,洋奶粉已稳坐中国高端奶粉市场。之前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品牌已经占据高端奶粉市场份额的85%左右。与此同时,部分外资乳企也在悄然布局,或自建牧场,或投建工厂。
与其说是进口打败了国产,毋宁说是自身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导致进口奶粉的大行其道,正是中国市场为进口奶粉的崛起提供了平台,在奶粉出口大国新西兰,有十来家婴儿奶粉包装厂,多数都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而建立的。
不难看出,未来外资进入国内乳制品市场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此时的国内乳品企业,无论民营、国资,曾经的内部竞争只是小儿科,现在及未来将要面对的是来自海外、实力雄厚的乳业大鳄们。
何时让人安心?
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对国产奶粉信心明显不足,许多家长转而购买进口奶粉。然而,在进口奶粉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后,现在也开始频繁出现问题。
恒天然事件后,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在新闻发布会中向中国消费者致歉,表示污染事件的根源与一条不经常使用管道清洁不彻底有关。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导致中国乳业受到巨大冲击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是今年初的双氰胺事件,或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数家奶粉企业提出的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都“榜上有名”。
另据新西兰媒体NZ Herald报道称,恒天然乳清蛋白污染风波尚未平息,新西兰另一家乳制品企业Westland
Milk又爆出质量问题。该公司两个批次乳铁蛋白因硝酸盐含量超标,目前已经被封存,这两批乳铁蛋白均为对华出口产品。Westland是新西兰第二大的乳制品合作社企业,规模仅次于恒天然。
实际上,2012年,在进口奶粉中相继爆发了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美赞臣奶粉金属污染、雅培召回事件等。随着进口奶粉频繁发生的“质量门”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其中对乳制品提出了准入评估的要求,只有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的国家才被允许向中国出口,对于出口商和代理商则实行备案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
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此前,洋奶粉一直是国人热衷并坚定不移进行追捧的“神话”。日前,这一神话崇拜终因恒天然的“质量门”蔓延性发展而开始动摇。部分国人开始疑惑了:国产奶粉有毒,质量不过关,如今洋奶粉也有毒,质量也让人堪忧。
而一涨再涨的价格成为了诟病的焦点。洋奶粉的价格水涨船高,中国消费者一方面牢骚满腹,一方面仍然趋之若鹜——“没有人愿意在孩子的口粮问题上省钱”。
事实上,大量进口奶粉不仅伤害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国内使用进口还原奶粉的依赖性己经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不就是正好反映和说明了国内企业他们对国产奶粉质量的不信任不放心吗?
耐人寻味的是,国产奶粉危机,推手不是别人。进口奶粉称霸一线城市、高端市场,打败国产奶粉的正是国产奶粉自身。奶粉大战中谁会笑到最后,消费者才是最好的裁判。
近期,新西兰乳企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都被卷入其中。舆论哗然,社会震惊,各种指责攻击甚嚣尘上,原来洋奶粉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恒天然风波还没有过去,新西兰第二大乳制品公司Westland又曝出质量问题。新西兰Westland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中,被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国家质检总局决定暂停进口新西兰Westland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而因此事件,国内乳品品牌完达山也不幸被卷入其中。
而国内乳业品牌质量问题更是由来已久。2013年3月1日,香港对内地民众的“限制令”正式实施。限制令规定,离港人士每天可携带不超过两罐、总净重不超过1.8公斤的奶粉,违例者一旦定罪,最高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此举令内地人颇为沮丧,亦激起不少抗议之声。然抗议之余,更多是对内地奶粉质量和信心的担忧。广东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坦言:“作为奶业界人士,确实感到羞耻和脸红”。
意欲堵死奶粉代购渠道的香港限制令,让国内奶粉与国外进口奶粉的质量和信誉鸿沟一览无余。限制令戳到了国内企业的痛处,而近年来连绵不绝的“毒奶粉”事件伤透了民众的心。
问题在2004年就已现端倪。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第一次把“奶粉安全”问题拉入公众视线。
2008年9月,在一场恢宏的北京奥运会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一个拥有半个世纪悠久历史的民族品牌,三鹿帝国瞬时崩塌,数十万儿童因此蒙受困扰。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对奶品全行业整顿,质检总局宣布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然而,顽疾并未根除,问题奶粉仍然前赴后继,以至于2011年4月18日,温家宝痛批有些企业“道德滑坡严重”。
复旦大学学生吴恒在2012年建立了“掷出窗外”网站,专门搜集近年来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据该网站的统计,近三年中,关于奶粉问题的报道涉及大约30篇,超过十家国内外奶粉品牌“中招”。
据该网站统计,除三聚氰胺外,2012年的毒奶粉里又增添了新名单:如2012年6月某知名品牌奶粉被检出汞含量异常;2012年7月南山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虽没有“三聚氰胺”的影响力,还是挑战了公众的想象力,且多为国产婴幼儿奶粉。国产奶出问题,洋奶粉也出问题,奶粉安全为何在中国没有底线?我们怎样才能喝到放心的奶?
国产品牌奶源缺失
这个夏季,我国奶业“风暴”不断。发改委对6家外资乳企开出反垄断罚单;多个涉及奶粉行业的政策陆续出台;蒙牛11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成为中国奶粉业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收购案;新西兰恒天然公司自曝检出肉毒杆菌,国内多家企业受牵连……
以这些“大事”为背景,部分品牌的乳制品价格悄悄涨了起来。而在这背后,是奶源严重缺失而导致的生奶价格不断上涨。
国外奶源成主导
中国乳制品行业应该是遭受信誉危机最多的行业,乳业的安全问题一直打击着中国消费者脆弱的信任度。近些年来,洋奶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一方面,国外对于乳制品的质量把控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消费者不正确的消费观念,认为越是价格高的奶粉,质量就会越好。
但是在今年,洋奶粉不断的曝出质量问题。八月初,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事件”,让消费者对于洋奶粉的信任也遭遇了危机。时隔不久,新西兰第二大乳制品公司Westland也曝出质量问题。接二连三的质量问题,不仅把新西兰这一乳制品大国推上了风口浪尖,更开始让我们国人以及相关部门反思,中国还有没有安全的奶粉。
目前,国内奶粉市场上,洋奶粉占有近八成的市场份额。洋奶粉遭遇质量问题,对于国内奶粉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背后也凸显出了我国国产品牌奶粉的自身不足,而奶源的缺失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奶源链条不完善
一场轩然大波,很容易让一记住一个生僻的化学名词。2008年,人们记住了三聚氰胺,2011年,人们又记住了黄曲霉毒素。不同的年份,不同的事件,但是追其究竟不难发现,奶源链条构建的弊端是引发这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
从三聚氰胺风波中一路走来,公众不断重温类似的梦魇,中国的乳制品究竟为什么陷入这样的噩梦不能自拔。乳制品行业的急剧扩张,以及由此而来的奶源供应不足,不失为一种解读。
在这两次事件之中,乳制品行业在遭遇信任危机中纷纷选择将板子打向了源头供应。蒙牛宣称自建牧场占全部奶源供应的78%,远超34%的全国水平。即使如此,仍未避免危机的爆发。而且问题恰恰出在“奶源不明”的散养户身上。78%的自我供应尚且如此难保质量,34%的全行业平均水平岂非更加岌岌可危?
早在2004年首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国内牛奶加工链条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从根本上讲就是奶源供给严重不足。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的反思却鲜有人再次提及。当公众面对货架上五花八门的各类乳制品眼花缭乱之时,奶源供应这块短板实在是不能与之相匹配。
伴随着乳制品行业的急剧扩张,质量问题与信任危机大多与奶源供应如影随形。无论是“早产奶”、“回炉奶”、三聚氰胺,还是黄曲霉毒素,无一例外剑指最初的奶源供应。
蒙牛只是国内乳制品行业急剧扩张的一个缩影,相比起加强监管之类事后补救举措,构建奶源防火墙或许更是当务之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源头的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飞速发展的乳制品企业,也不要忘了停下脚步等等“气喘吁吁”的奶源供应。
自供奶源成本高
三聚氰胺事件以前,国内奶牛多数以农户散养为主,然后由私人奶站收购散奶。私人奶站其实相当于收购鲜奶的中间人,奶农将鲜奶卖给中间人,他们再卖给乳企。这种供应链条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中间环节缺乏监管,导致乳企无法获知奶源的来历。
对乳企自建牧场之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类分析师宋亮认为,乳企直接把控奶源,可管控质量降低不少风险。但同时,乳企自建牧场不得不独立承担养殖的瘟疫等风险,成本也将更高。
目前国内奶原料行业仍面临奶牛产奶量相对偏低的限制。一头奶牛一般只有3—5年的黄金产奶期,养殖成本相当高,如果过了黄金时期,甚至连平常喂养的成本都不够。在美欧等地,一般一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达8吨,在国内则只有4.5吨左右。只有少数一些气候条件好、技术领先的养殖场可达8吨左右,而相同的条件下,国外的优质牧场则可达到13吨。国内奶牛的单产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少,除了气候的原因外,养殖技术、管理水平等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同时,对于部分乳制品的重要原料,国内乳企依然受制于人。以被完达山退货的乳铁蛋白为例,其生产工艺目前只有美国、爱尔兰、新西兰等10个国家掌握,国内企业不能生产,完全靠进口。“目前,国内除了伊利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线生产乳清蛋白外,其它企业生产都只是不成规模的小打小闹。”完达山乳业副总经理余宁江说,“乳清蛋白是乳业产业链上,加工奶酪的副产品,而国内几乎没有奶酪产业链,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得靠进口。”
八月初,新西兰乳业遭受重创,国内不少乳企纷纷行动起来,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抬价。不管怎样,希望国内的乳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获取国内消费者的信任,让国人喝上真正的放心奶。
发改委的一张巨额罚单,撕破了洋奶粉价格垄断的真面目。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大大滋长了外资乳企垄断中国奶业价格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年年涨价,还轮流坐庄。价格混乱的背后我们不禁反思,究竟是谁给了洋奶粉可乘之机,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些害群之马踢出局。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占据了国内奶业市场70%份额。据统计,仅美赞臣、多美滋、惠氏、贝因美、雅培几家品牌市场份额累计超过51%,国产品牌却因消费者信心殆尽而隐退江湖数年。
市场大,信心足,这便给了外资乳企钻空子的机会。德国奶粉第一品牌喜宝董事长Stefan
Hipp甚至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已成为全球奶粉价格最高的国家。”
纵观中国奶业这十年,奶粉市场年销量总额从105亿元暴增至420亿元。特别是外资乳企,卯足了劲要分这碗浓羹,奶粉价格上涨潮一波接着一波就没有消停过,多家奶企供应商恒天然还在“三聚氰胺”事件后顺势将更多的加工厂布局到了中国。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外资奶粉品牌每年要提价1-2次,涨幅5%-10%。而消费者对越买越贵的洋品牌毫无免疫力。
并且,中国妈妈除了对昂贵的洋奶粉情有独钟,她们还相信另一个道理:越贵越好。据AC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价位在200元-300元区间内的中高端奶粉销售量最大,占到总销售量的42%。另一个趋势是,300元及以上的高端奶粉销售增长十分迅速,2011年这一增长数据为4%,2012年提升至9%。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南庆贤曾表示,国产品牌有10次成果消费者都不会记住,但只要有一次事故,消费者就会“一棒子打死”。而正是因为摸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洋品牌打着“安全营养无污染”的旗号招摇撞骗,垄断中国奶业市场价格,幕后操控着产业链的上下游。
价格乱:越贵越放心
2008年至2013年,洋奶粉大幅涨价,他们知道中国人在奶粉的选择上必须崇洋媚外才能克服恐惧心理,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所以近年来奶粉进口数量呈上升趋势。据最新海关公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数量为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占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而另一项AC尼尔森统计数据称,在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的385.18亿元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
于是,洋奶粉越发有了话语权,主导价格不说,还将原本的“一年一调价”改为半年一调。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有报道称,2012年某些洋奶粉打着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是改换包装等旗号一年中连续四次涨价。且不问理由是否站得住脚,野蛮式涨价浪潮过后销量为何丝毫不受影响?
没办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人坚信“便宜没好货”的硬道理,即便伊利、圣元、飞鹤等国产品牌价格优惠,消费者还是心甘情愿花高价买进口货,甚至越买越贵,超高端的洋奶粉也悄然打开中国市场。据AC尼尔森统计,去年高端婴幼儿奶粉(200-300元/900克)销量约10.75万吨,同比增加20.7%,销售额为241亿元,同比增加23.3%;超高端奶粉(大于300元/900克)销量为8895吨,同比增长129.8%,销售额为36.09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了134.2%。
AC尼尔森的报告还显示,去年全渠道婴幼儿奶粉的市场销量约为19.7万吨,比2011年增加了2.6%,但销售额却同比增加12.9%。价格提高是促使婴幼儿奶粉销售额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近一年来奶业原料价格相对稳定,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有所上涨,但也不足以作为奶粉涨价的理由。他特别指出,目前洋奶粉毛利高达60%-85%,净利润达18%-30%,而国内奶粉的毛利一般在30%到40%之间,净利不足10%。
理由多:“成本论”与“配方说”
王丁棉曾以一罐200元装的奶粉举例,假设一吨原料奶价格变化一万元,对其成本影响也不到10元。“2011-2012年奶业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生产成本并不会涨太多。尽管销售和人工成本可能会略涨,但如果以此作为终端商品涨价的理由很牵强。”
根据国际市场的奶源价格,2011年三季度为3.9万元/吨,2012年一季度滑落至3.05万元-3.1万元/吨,即便与去年同期相比最近欧洲奶源涨幅较大,根据王丁棉的推算,洋奶粉在过去几年中的涨幅并不合理。
除了“成本论”,“新配方”也成为洋奶粉涨价的“有力”依据。据业内人士介绍,洋奶粉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这些相对奶粉本身营养而言微不足道。以微调配方为名加价,太牵强。
偶尔也会被提及的“关税高”及“全新包装”等说法也站不住脚。关税回调、换包装未换配方的真相也很快不攻自破。
奶源好:中外奶源都是双刃剑
漫天要价并不能阻挡中国妈妈的购买热情,外资奶粉“奶源好”是根深蒂固的消费动机。
奶源的品质直接决定着奶粉的品质,决定奶源品质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天然的环境,二是奶牛的质素与监管。比如世界公认的高质量新西兰奶源,因为没有工业污染,牛羊们喝的是纯净的有严格标准的水,呼吸的是纯净空气,吃的是优质无污染的牧草,没有抗生素、激素、致癌物残留,加上新西兰是国际公认的没有疯牛病、羊瘙痒症、口蹄疫的国家,且政府又制订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奶制品质量监管制度。
但近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新西兰Westland公司两批乳铁蛋白硝酸盐含量异常,且这是一个月内新西兰奶源的第三次丑闻曝光。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奶粉奶源,殊不知各地奶源差异其实微乎其微。
从下表对比来看,各国奶粉营养物质含量标准相差无几,基本是根据各国体制对标准进行了些微调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包括营养指标、微量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成分,此外还包括卫生指标,像微生物和环节污染在内,共计63项指标,相对而论是比较严格的。
乳业研究员宋亮曾指出,乳品安全问题存在成因复杂,但多数都与奶源有关,未来乳品安全问题关键仍在奶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唯“进口奶源安全”论是错误的,每个奶源地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并非所有洋奶源都是安全的。
力度大:越级操控 轮流坐庄
很多洋奶粉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国外高出3到4倍,王丁棉表示,外资企业的中高端产品,每罐900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到岸价相差都不大,均在85元左右,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关税、运费、检测费等,上岸后包括仓储费、运输费等费用,成本一般不会超过100元。正因为成本整体不高,加上很多外资品牌奶粉在国外均有政府补贴。因此,这些洋奶粉很多在国外都只售十几欧元。
为什么成本不足100元的洋奶粉,到了中国动辄就卖到三四百元呢?王丁棉说,洋奶粉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共有26道关口产生费用。除了厂商赚钱了高额利润外,经销商及零售商也分享了其中的利润。
一位曾在外资乳企工作的管理人员对媒体透露,“一般情况下,从厂家到经销商再到零售终端这几个环节,都是事前计划好每一个环节应该赚取多少利润,而且厂家肯定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不过是有些企业控制不好,终端市场的价格看上去就混乱。”
据新华社报道,相关乳企实际管理中对低于建议零售价销售的经销商会给予警告、威胁终止合作、限制或停止供货等一系列惩罚手段;凡经销商不“完全遵照”公司价格政策,便拿不到销售返利;当发现经销商擅自打折促销时,一家涉案企业还立即发出了停止供货的警告。
高压的同时,外资乳企还会通过降低批发价格,对渠道进行补贴、返利等各种支持,用高额的利润让经销商紧紧跟着自己的步伐。
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些外资奶企和经销商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据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受该垄断行为影响,我国配方乳粉的渠道费用占比高达20%~40%,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4%~14%的情况。
而除了通过控制整个销售链条来主导奶粉价格以外,这些外资乳企之间也通过多年的默契轮流坐庄涨价。比如2011年6月,惠氏、雅培等品牌进行约10%的提价,半年后,惠氏再次宣布提价8%左右。
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赵占领表示,这种默契的轮流坐庄跟风涨价,实际上也是一种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只是显得比较隐蔽,不容易取得证据。
大罚单:发改委史上最高处罚
8月7日,国家发改委在经过一系列反垄断调查之后宣布向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等6家乳粉企业开出6.6873亿元罚单,因其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发改委反垄断局调查二处处长徐新宇表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在原料奶成本没有大的变化下,中国国内主要奶粉品牌售价基本上涨了30%。处罚之后,全部被调查企业先后对旗下产品进行了降价。相关人员在对北京各卖场的统计发现,大约51%的产品进行了降价,其中平均降幅为10%,最大降幅达到了20%。专家推算,按照现行的降价幅度,9家企业通过降价一年的让利将达到24亿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说,已明确跟各企业表示,不得变相恢复价格。可见发改委此次态度强硬。
王丁棉预测,在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情况下,企业很有可能会借此机会砍掉一到两级经销商,减少经销商支持,收回部分利润用来填补罚金,保持企业的利润增长。
8月2日,恒天然事件被曝出,一时间人心惶惶。众多奶粉品牌受到殃及,纷纷下架。国内奶粉行业又进入了一次大的震荡期,面临考验。回顾过去,国内奶粉行业一直也不平静,经常曝出各类的质量问题,考验着消费者的底线。
国内品牌伤透消费者的心
2003年5月,安徽阜阳农村地区相继发现婴幼儿出现头部肿大、体重减轻、低烧不退的怪现象,经查都是食用劣质奶粉而重度营养不良所致。这次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中,12名婴儿被营养价值还不如米汤的奶粉夺去了生命,229名婴儿因为营养不良成了“大头娃娃”。面临如此大面积的受害者,奶粉安全的问题第一次被国内的消费者所重视。
2008年,在很多国人的脑海中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让国人扬眉吐气。但是时隔不久,老牌乳制品企业三鹿即被曝出质量问题,也给国人添了一把堵。当年全国发生多起因食用三鹿奶粉而导致的婴幼儿肾结石事件。至当年9月,有超过万名婴幼儿因使用三鹿奶粉而住院接受治疗。其中4名婴幼儿死亡。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发现国内22家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含有三聚氰胺。此次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奶粉安全问题的标志性事件。
2009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检出味全婴幼儿奶粉中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该致病菌导致疾病的死亡率超过50%。
2010年,国内奶粉行业再次曝出严重质量问题。武汉3名食用圣元奶粉的女婴出现性早熟特征,检测结果显示女婴体内的雌性激素较高。广东、山东、江西都曝出食用该品牌奶粉的婴儿出现类似症状。而此类的事件在今年也发生过。今年央视3.15晚会指雅培奶粉引发性早熟,也导致了家长的恐慌。虽然这两次事件之后,相关部门表示产品检验完全合格,但是还是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信任危机。
洋品牌同样问题不断
国内品牌不断地“捅娄子”,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了信心。消费者转而把目标投向了洋奶粉市场。从而也催生了洋奶粉的高价抢购战这一奇怪的现象。但其实,洋奶粉的质量问题也不少,甚至在90年代就被曝出有质量问题。
1999年,欧盟四国出产的奶品受到了致癌物质“二恶英”的污染,6个牌子的乳制品在香港被禁止销售。卫生部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相关部门将263个品牌、3671个独立包装紧急下架,并且进行了统一的清查封存。而四年之后,2003年相同的问题再次发生,这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食品安全问题。
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奶粉、酸奶等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了1.5万名消费者中毒,所有的产品被迫全部召回。
除此之外,当年奶粉质量问题还是源源不断。丹麦产的荷兰“多美滋”、德国“美乐宝”、美国“雅培”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最后也都以召回或者销毁而收场。
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超标而被鉴定为不合格产品,并且进行了销毁,同时对消费者进行了赔偿。2006年,美赞臣婴幼儿配方奶粉又因检测出金属颗粒而被紧急召回。就在去年,“异物门”又将美赞臣推到了风口浪尖,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食品行业巨头美国雀巢也未能幸免。2006年,因被查出含碘超标,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召回。就在“三鹿事件”当年,雀巢同样也因为产品检测出三聚氰胺而遭遇危机。
回顾今年,新西兰乳业的质量问题还在不断发酵。而就在几个月前,央视曝光了美素丽儿奶粉掺杂过期奶粉售卖的事件,并且质疑其“原装进口”身份。检测发现,奶粉不符合国标,蛋白质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相关部门也随即查封了6万多袋尚未流入市场的违规奶粉。
奶粉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质量问题令人担忧,也更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奶粉“杀手”
阪崎肠杆菌:导致大头婴的元凶
阪崎肠杆菌是乳制品中近几年新发现的致病菌,该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确定为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它可导致任何年龄层人群的疾病,尤其是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轻的婴儿或免疫受损婴儿的威胁最大,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脑膜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引发疾病死亡率超50%。惠氏、美赞臣、恒天然等一些品牌都因此类问题而被曝光。
亚硝酸盐:夺命杀手
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亚硝酸盐摄入过量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人体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成人摄入0.3至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
二恶英:杀精致癌抑制雌激素
二恶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代表。它能干扰机体的内分泌,产生广泛的健康影响。二恶英能引起雌性动物卵巢功能障碍,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使雌性动物不孕、胎仔减少、流产等。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出自这些国家的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激素:让女婴性早熟
武汉三名女婴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乳房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在经过医院的一番诊疗之后,家长质疑,三人长期食用的同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祸首。而在此事件曝光后,江西、山东、广东也爆出类似病例。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他们均自出生就喝圣元奶粉。另外,家长申请奶粉检测遭到质检机构拒绝。
而婴儿奶粉激素含量超标的问题不是第一次被曝光,施恩也出现过类似质量问题。从被曝三聚氰胺超标百倍,到“100%进口奶源”频遭质疑,再到“美国品牌”身份受媒体刨根问底调查,施恩奶粉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三聚氰胺:导致婴儿肾结石
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研究发现,在食品中只要含有三聚氰胺化学成分,就会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临床诊断患儿超30万例。
奶粉污染、异物:让妈妈们不安
多美滋奶粉发现小金属颗粒和润滑油污染,亨氏奶粉惊现苍蝇,雅培奶粉惊现烧焦灭蚊香片,美素力奶粉发现黑色颗粒,接二连三爆出的奶粉“异物门”事件,让蚊香片、线头、黑焦粒更加惊悚的出现在人们面前。面对这些奶粉中的异物,家长们坐立不安担忧不已,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谁来保证?
2002年7月初,丹麦ARINCO奶制品公司在半年一次的设备检修中,发现一条流水线上的机器润滑油比正常情况多消耗了0.5升左右。由于检查不出具体原因,该公司立即向丹麦的国家农牧业部门报告,并要求回收这半年内该生产线上生产的奶粉。7月12日,在分析过回收的奶粉后,丹麦派驻各国的使馆向全球发出通报,ARINCO公司发现1100吨奶粉被含细小铁质微粒的0.50—0.75升润滑油污染。
2006年美赞臣被揭露一个惊天真相,为了提高奶粉中的微量元素,在生产婴幼儿配方奶时直接添加金属粉末,食用后导致婴幼儿上呼吸道炎症。
转基因成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雀巢公司曾经被指责将中国及亚洲儿童当作其转基因食品的“实验用小白鼠
”。2003年香港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检测结论:雀巢的奶制品和婴儿食品大都含有不明基因的原料,也就是说,雀巢在中国销售的食品有可能是转基因食品。同时被绿色和平组织检测出含转基因蛋白成分的婴儿食品品牌有亨氏。但是亨氏否认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结果,表示不回收婴儿米粉也不会换供应商。
5月31日,新任总理李克强召开关于婴幼儿奶粉整顿工作会议,拉开了中国乳业历史上最大一次整顿工作的序幕。至此,中国乳业安全问题,因频繁发生、国内媒体习惯性炒作、民众噤若寒蝉和市场扭曲、国际舆论冷嘲热讽、最终政府的大力整改而达到高潮。
危局的根源
大家热议、笑讽之后,应该冷静的思考,造成今天难以收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归罪于乳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而这其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安全问题,三聚氰胺毫无疑问是近5年来最大的安全事故,随后这些年里出现的大大小小各类安全问题不下百起,其中有偷工减料,有变质引起中毒,有产品发现有害物质,有生产不符合相关标准。另一个则是无中生有,人为制造出来的,最典型的要属当年奶粉性早熟和水解蛋白“皮革”奶事件,乃至最近的反式脂肪酸问题,都是某些人借搅浑市场,从中渔利或是诋毁竞争对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是难以挽回的。
其次要归责于媒体习惯性放大和网络水军不明真相的搅合。这其中负责任的媒体会客观报道,而更多以盈利为目的、不负责任的媒体总是会不断夸大事实,吸引读者眼球,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倒之势,告诉消费者所有的乳品都是不安全的。甚至有媒体想借此一战成名,使用能吓死人的大标题,虚妄事实。而不明真相的网络水军更是不负责任地以讹传讹,不断将事态放大。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企业遮遮掩掩,助长了不负责任的媒体气焰,让乳业的媒体环境陷入了一种鼓励夸大的恶性循环。
最后,企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得当。一发生安全问题,企业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向公众做个透明坦率的交待,不敢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捍卫,相反通过花钱私了、封锁消息来加以掩盖,殊不知越掩盖,越会让人怀疑,而网络发达的今天,能盖住什么消息。当然,这也与企业对自身产品安全的不自信和法律保护的苍白无力有直接关系。且相关部门对于相关事件处理上没有说服力,不能够给出充分科学的解释,有地方相关部门甚至发布了非常可笑的结论,这大大损害了政府及相关权威机构的公信力。而执法不严又是主要诟病之一,是造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主要原因。
十年阵痛期
今年,随着欧美限购、港澳立法禁售让奶粉大讨论达到顶峰,大家总是指责国内环境差,政府不作为,企业没良心。但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过类似痛苦的经历。1858年,美国纽约出现的“泔水毒奶”丑闻,直接导致超过5万3千名婴儿受感染,一年里有8000名儿童死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日本著名奶业公司“森永”的“砒霜奶粉中毒事件”造成了130人死亡,12344人留下终身疾患。从各国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当产业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阶段,经历过这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实现向成熟产业发展的转变。
笔者认为,当前以乳品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产业正经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衡量产业成熟的标准分别是,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推进、产业制度的优化升级、相关法律法规及行规的完善、良性市场机制的形成及成熟、消费者及媒体的理性、相关监管机制的科学有效。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些年根据上述指标的发展变化,笔者不乐观的估计,中国在乳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以及消费者信心恢复上,至少要经历十年时间。这十年可以看做是中国乳业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根据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消费者心理变化、行业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乳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时期、信任危机时期、修复时期、磨合并开始良性发展时期。
乳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时期(2008-2012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是长期积累在中国乳业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它更多是一种并发症,客观上,是由于奶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挤奶、防疫、饲喂等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主观上,是由于建立在企业、奶站和奶农之间,围绕利益分配的产业制度不合理。企业、奶站强势,奶农弱势,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日趋激化,相关法律法规不严格及不稳定的契约关系最后伤害了三方。
随后一系列乳品安全问题陆续曝光,将产业所有的缺点、问题都暴露无遗,而其中因利益关系引起的安全事故成为问题的重中之重。
寻求“顶层设计”
信任危机时期(2010-2013年),随着乳品安全问题的频繁曝光,媒体借机夸大,相关安全问题解决的不透明以及执法力度不够等因素,让食品安全在国人心中的信任完全丧失。起初消费者不信任仅局限部分国产品牌,由于频繁出事,终于“爱屋及乌”的引起对整个国产品牌的抵触,其中一些老牌子的国产品牌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然而恶性循环没有停止,随着进口品牌陆续出现问题,2011年以后,国人开始对本国市场上的进口品牌不信任,直到最近新西兰出现安全问题,将这种不信任推到了顶点。至此,笔者认为,在中国乳业市场这口大锅里,无论是国产还是外资都逃不过不信任危机,那些曾经傲慢并且煽风点火,甚至借此连续打击国产的外资品牌,如今也陷入到了不信任的泥潭,体会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滋味。
乳品安全修复时期(2011-2015年),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整个产业的生存,引起了政府、企业的高度重视。对政府而言,开始有计划的整顿、规范行业。从2009年开始,涉及乳业相关政策、标准、法律、扶持措施频繁、密集出台。围绕构建乳品追溯系统、乳品安全预警系统和诚信机制,极大提升监管手段的效率。实施了食品安全与地方政绩挂钩,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今年更是加大了整顿力度,继2011年后,再次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并开始加大对进口奶粉品牌梳理和管理,市场方面更是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企业则围绕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安全管理,加快自身全方位转型。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的企业,开始向着集约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转型。
在此阶段,乳业市场环境开始向好转变,消费者对国内市场信心开始恢复,部分国产奶粉品牌授信度开始提升,业绩开始向好。
磨合并开始良性发展时期(2015-2018年),一方面各项政策落实、整顿影响深入以及相关科学监管体系的成熟;一方面围绕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构建养殖、加工良性合作的产业联接机制,现代化的奶源基地逐渐形成;一方面企业陆续完成战略转型,市场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一方面消费者对乳品安全认识日趋理性,媒体环境极大改善。其结果使得整个产业逐步摆脱食品安全的阴霾,开始朝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回归。
整顿应步调一致
笔者坚信,没有一个产业会因为安全问题永远沉沦下去。从2008年开始到2018年是中国乳业围绕食品安全进行转型的十年。而过去的五年是中国乳业度过的最艰难五年,随着政府各项整顿措施、政策的陆续实施,相信未来五年我们将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泥潭中摆脱出来。
但最近政府的大力整顿叠加上新西兰安全事故让笔者略感担心。整顿措施推进过快以及各部委之间政策不能统一协调,可能引起市场过度反应,造成一定程度的动荡,而此次新西兰安全问题,对目前过分倚重新西兰奶源中国乳业将产生不小压力。笔者认为,各部委之间的整顿措施要步调一致,短期要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整顿。不能因为市场的短期动荡,让民众产生不满情绪,削弱了政府整顿市场的目的。
国产奶粉找回话语权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这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紧接着让深陷其中的三鹿乳业轰然倒下。至此,公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持续走低,洋奶粉随之迅速崛起,国人通过香港以及海外市场代购奶粉成为“中国特色”。
恒天然事件或许再次成为分水岭,这一次,国产奶粉品牌有望涅槃重生,以蒙牛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在通过并购等手段快速提高在奶粉市场的地位,我们都期待着,国产奶粉能够不负众望。事实上,只要国产品牌吸取过往的教训,赢回市场并非痴人说梦。
没有捷径可走
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事件前,中国乳业发展曾被誉为步入“白银时代”,但一场“三聚氰胺”风波之后,中国多少中小乳企就此石沉大海。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们国家的奶粉行业,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民生行业变成了一个风险行业。”分析人士指出。
在赚快钱的利益熏心驱动下,企业就做出了一些违背良心与道德的食品掺假造假售假行为。近十多年来一些大企业和中国奶业发展的速度,似乎达到了“卫星”般的速度在发展,但遗憾地是,速度上去了质量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速度又快、数量又多、又要质量好,那有这样美好的事情?
的确,中国奶业一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过于快速发展,结果不少的行业内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或矛盾也一展被暴露了出来。比如说体制、发展模式、市场竞争与秩序、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都一一暴露无遗。
“中国奶业产业链包含了种牛繁育、饲草养殖、饲料兽药生产、奶农养殖、奶站收购、乳品加工、设备提供、市场销售、消费者购买等9个环节。”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牛奶产业链非常长,中间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了,都立马能够反映出来,如果将这些环节出现的问题累积起来,就会显得很严重。
乳业专家王丁棉说,“就中国的企业发展而言,我主张遵循将其做强、做精、做好这一经营发展原则,而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做大。”
奶粉行业有其特殊性。当年三聚氰胺事件,保持了清白之身的三元恰恰市场规模不大。无论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恒天然事件,都说明奶粉行业的安全风险极高,自有的奶源越多,生产基地离奶源越近,安全才越有保障。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该允许和鼓励,一个乳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保证安全。
从商业上讲,竞争对手的失误的确可能会给同类企业创造旺销机遇,但寄希望于洋奶粉出事而让国产奶粉真正挺立起来的想法,不仅狭隘而且不现实。国产奶粉要赢得或者重新赢回消费者,应该依靠真正的质量提升。
尽管不少乳业专家纷纷表示,中国应培养自己的高品质牛奶,让国内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奶。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中国鲜奶原产区的企业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各方共同努力,用良心维护食品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当今乳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乳品要缩小与公众预期的差距,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重视质量,一点一滴地唤回公众的信任。
推动产业链升级
万公里之外,新西兰的奶粉打了个“喷嚏”,就在中国引发冲击波:因进口新西兰含肉毒杆菌的原料,多家中国企业均陷入了产品封存、召回的忙碌中。洋奶源依赖症,暴露出我国乳业“先天不足”和盲目扩张的弊病。
“我国奶源可谓先天不足。”乳业专家宋亮说。要建立稳定、安全的奶源基地至少要三五年。一些急于扩张的企业认为,如果要等自己的奶源基地培养起来,那将流失大量的市场份额,为迅速占领市场进口奶源就成为生存之道。
再加上前几年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对国内奶源缺乏信心。宋亮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能否管好自控奶源、用好国际奶源,才是提供“放心奶”的“关键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说,国内奶粉产品企业要想改变这个局面,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只能靠继续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
中国的乳品加工泰斗骆承庠教授讲过:“没有好的牛奶做不出好的奶产品”。中国奶品与国外相比,加工设备的先进性中外之比已没有多少差异,目前的全球普及国际化水平已很高,企业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很相似很相近,就差在牛奶的质量和风味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则利用走出去的办法去尽量缩短与国外同行的水平。包括上海光明去年已经成功地走出了国门,跑到新西兰去把人家的企业收购兼并过来了。对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或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或在加强中外交流中当从中借鉴和学习来获得。
不可否认,经营管理方面国外企业的确有他们的一些过人之处或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例如对牛奶质量的要求,标准的制定,管理的细致与到位及其敬业精神等这些东西,都很有学习与利用的价值。
业内专家表示,但国外的东西并不是说全单照收的。借鉴学习国外的东西,标准制定也好,经营管理模式或经验也好,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适合国情的有利的这一部分应该可以借鉴为我所用。业界认为,国内奶粉企业要真正崛起,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根本的出路是苦练内功,实现自我强大。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当前的中国乳业生产链条长,不可控因素多,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潜心推动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
乳企们必须反思的是,在构建安全有序的奶源产业链上,自己做了多少努力?只有强化自身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不出恶性事故,行业少些负面信息,最终秩序才能得到维持,环境得到净化,消费者的信心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重塑公信力
一杯奶、一袋奶粉,从清晨开始,到夜晚入睡,从嗷嗷待哺的婴幼儿、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到不同阶段的中老年,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缺少。因此,能不能稳定供应、能不能安全供应、能不能高品质供应,奶业时时刻刻都在接受考验、接受检验,它关系到每一个人,也关系到整个社会。
遗憾地是,一直以来消费者的信任是中国乳企要站稳和发展的绕不过去的栏杆。
业内人士指出,需求庞大、奶源不足、品质不高、管理疏漏正是中国奶制品行业的七寸,是行业屡受诟病的原因,也是造成国人购买奶粉频频走出国门的原因。今天,在行业危机之后,提高整个行业的品质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的美誉度、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是奶企们的首要目标。
“奶粉是婴幼儿食品,口碑比营销更重要。口碑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遭受很大损失,质量和口碑是慢慢积累的。”分析人士指出。
对照恒天然事件,公众起码可以体悟到两点:一是大企业固然更为可靠一些,但品牌忠诚不等于品牌迷信,因为大牌也有“翻牌”的时候。二是真要关心产品质量,不能太过于指望企业的“道德血液”,更不能误以为天下真还有可以“免检”的商品。
可以说,国内乳业要洗脱三聚氰胺的阴影,不能总等着别人倒霉,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公信才能换得最后的市场份额。
当然,此次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将打破中国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和洋品牌的消费心理,将有助于国产品牌重回公平的消费环境。而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国产奶业已经到了爆发时机,一些有资本、有实力的国产乳业品牌或将再度崛起,国内乳业市场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不少乳业专家认为,国产奶粉品质上并不比洋奶粉差。那为什么在没有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消费者还宁愿花高价去捧洋奶粉的场呢?品牌的价值感和信任度是关键。
在建立品牌价值感和信任度这个问题上,有条件的国产奶粉不妨多向老对手取经,在品牌的服务营销上下功夫,对消费者进行感情投资。
相对于国产奶粉通过广告以及价格优势笼络消费者,洋奶粉更精于服务攻“心”。
很多进口品牌奶粉通过服务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较高的品牌综合价值,如教消费者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宝宝的奶粉,讲授一些育儿知识,邀请参加亲子活动等。通过知识营销让消费者自己判断和选择,既教育了消费者,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完整的品牌形象,最终带动业绩增长。
对于一贯求快的国产奶粉来说,服务营销可能费时费力,但只要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3—5年后将会产生相当可观的品牌影响力。尤其那些进军高端奶粉市场的企业,这种策略很有必要。
毫无疑问,目前乳业进入调整期,也是机遇期,将迎来健康成长期。“乳企要把握机遇促产业升级,利用好国家的各种资源,规划化自身的发展。”一位长期关注奶业的资深人士说。
编后:
正当本期杂志即将交付印刷之时,本刊突然得到消息,说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居然是自摆“乌龙”、虚惊一场。由于这涉及到本期封面故事“奶业败局”的初衷立意是否成立问题,于是立即召开了编辑部内部会议,最后一致认为:即便真如消息所言,也只能说明本次事件可能是个疏忽,依然改变不了外资品牌奶粉近几年来质量问题频出、价格上涨成风的事实。更何况,截止目前,也只有新西兰方面的一面之词,国家质检主管部门仍未明确表态,对于“解禁”之事更是只字未提。所以决定原封不动的刊出本期封面故事的一组文章,希望能触动某些相关方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神经,从而为中国市场“安全奶、优质奶”时代的早日到来贡献微薄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当然其中包括饮食健康,我们即使不出国门,也可以品味各地美食。有一位著名作家成说过:没有那一种热爱比对食物的热爱更真挚”从世界上各种美食数不胜数的数量来看,他无疑是正确的。
我们会倾听您的提议和看法。
参加这个调查,让我们做的更好!
沈阳茂世泰成商贸有限公司独家在东北三省最大天然及有机产品系列,包括超40个美国、德国、日本、冰岛品牌,逾近百款食品及个人护理品,目标是成为东三省最大天然及有机产品供应商。
订阅新闻你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了。只要这将你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你的阅读器里,你也不必为了一个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的刷新网页,因为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你。
呵护关注宝宝一路成长所需 http://baby.youku.com/index/index
关怀孕育 呵护成长 - 优酷母婴频道
如何解决孩子睡眠问题?
如何解决孩子怯懦问题?
如何给小宝宝选择奶瓶?